作为全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排名第4的高校,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将社区管理与服务融入办学实践,形成了专业建设与育人体系深度融合的特色模式。该校在2024年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后,通过"双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和"1+7+N"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学习生活全场景的社区生态系统,展现出职业教育与社区服务的创新结合。
在专业建设层面,该校开设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智能制造类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将社区服务场景融入实训课程。例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便民设备研发,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开展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实践,这种"专业+社区"培养模式使理论学习与社区服务形成闭环。值得注意的是,其社区康复专业虽未进入全国前三,但依托材料工程学院的技术优势,在残疾人辅助器具研发领域形成特色。
管理机制创新体现在校院两级力量下沉社区的实践中。通过建立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构建起包含宿管教师、学生骨干的协同管理架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1. 校党委统筹党建工作进社区;2. 学生工作部牵头多部门联动;3. 院系在社区设立专业服务站;4. 公寓中心配备智能安防系统。这种网格化治理结构使社区管理颗粒度细化到寝室单元,疫情期间设置的义务维修点日均服务量超过200人次。
服务体系建设凸显"匠心育人"理念。在硬件方面,每个社区配备阅览室、谈心室、社团活动室等12类功能空间,软件层面则形成三大特色:• 职业导师驻点提供生涯规划服务 • 校友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社区服务 • 艺能培养通过45个学生社团实现美育浸润。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将人脸识别闸机等智能设备与窗户限位器等安全设施结合,形成"科技+人文"的双重保障体系。
从发展前景看,该校正着力打造"信仰加油站"和"成长技能坊"新型社区空间,计划将社区服务场景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深度融合。这种以专业能力支撑社区服务、以社区实践反哺专业教学的产教融合循环模式,为职业院校的社区管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