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依托学校大气科学“双一流”学科群优势,构建了“地理基础+教育技能+气象特色”复合培养体系。该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江苏物理类考生录取位次集中在全省前40%,师范方向毕业生年均考研录取率超50%,高质量就业率98%,近三年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省级重点中学输送教师占比达35%。专业聚焦地理基础教育与气象科普传播,形成了覆盖地理学科研、教学实践、课程开发的立体发展路径。以下从学科架构、培养特色、发展成效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核心优势
专业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需求,构建“地理学+教育学”双轴驱动架构:
- 学科积淀:依托地理学江苏省优势学科与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平台,拥有“3S集成与气象应用”博士点和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主持《GIS气象应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 气象特色:开发气象灾害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全国中小学气象科普教材编撰工作,与中国气象局共建校园气象站实践基地;
- 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博士化率97.8%,含外籍院士1人、洪堡学者3人,团队近五年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SSCI教育类论文17篇。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理论筑基-技能强化-实践创新”三阶培养方案:
- 核心课程群:
- 地理学科层:必修自然地理学(含庐山地质地貌实习)、人文地理学(配套乡村振兴调研项目),采用PBL项目式教学法;
- 教育技能层:设置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含微格教学训练)、教育心理学(融合气象科普案例库),配套智慧教室录播系统;
- 实践体系:
- 48周阶梯实训:参与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顶岗实习,完成气象主题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入选江苏省师范生技能竞赛优秀作品库;
- 双创竞赛:学生团队开发的《AR地理沙盘教具》获“挑战杯”全国银奖,已量产应用于30所中学;
- 学科交叉:开设气象GIS应用模块,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三、培养模式与资源优势
构建“校地协同+国际对标”育人生态:
- 实践网络:与江苏省地理教研室共建15个教育实习基地,开展“双导师制”(中学特级教师+高校教授)联合指导;
- **国际合作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