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实训基地,结合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势,构建了涵盖光伏系统设计、电站运维、产品检测等全产业链能力的培养框架,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产业的立体化成长路径。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采用“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架构。核心课程包括光伏系统设计及施工、光伏电站运行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覆盖光伏发电全流程技术环节。例如,学生通过光伏电站综合实训课程,可模拟完成电站规划、设备安装调试及故障排查等实操任务。专业还融入储能与微电网技术等前沿内容,并设置OFFICE高级技术等拓展课程,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资源是专业建设的突出亮点。学院投入建设的光伏示范电站和光充一体电站车棚,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运维训练。实训基地配备工业级光伏组件生产线、智能控制器开发平台等设备,支持开展光伏产品检测、电站性能评估等18项专项实训。近五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印证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从事光伏组件生产、电站项目管理、系统检测运维等岗位,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学院与天合光能、固德威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实现专业对口就业率85%以上。数据显示,超75%的毕业生进入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部分学生三年内晋升为电站项目经理,印证了职业发展通道的畅通性。
学院通过产教融合生态圈持续提升培养质量。作为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专业课程融入碳排放监测、碳交易计算等绿色技能模块。校企联合开发的光伏电站虚拟仿真系统,将组件衰减率分析、阴影遮挡优化等复杂问题转化为可视化训练项目,使教学更贴近产业实际需求。这种“教-训-创”一体化模式,为新能源行业输送了大量“即插即用”型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