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警察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公安本科院校,其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警务实践需求,尤其在“金课”建设与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形成了独特模式。当前,学院在警务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及技术融合上面临挑战,但也通过构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教学体系,探索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发展路径。
在课程架构上,警务英语分为《警务英语读写教程》和《警务英语听说教程》两门核心课程,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每周4课时,每学期约65课时。采用分班制教学,班级规模为40-45人,但由于学生语言基础差异大、课时有限,传统课堂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一现状促使学院引入新媒体技术,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整合碎片化学习资源,筛选西方影视、新闻等学生兴趣素材,弥补语言输入不足的短板,同时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减少重复答疑的时间损耗。
教学方法的革新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与外部环境互动完成语言习得。具体实践包括:
- 情境教学:利用音频、视频还原警务场景,强化专业术语应用能力;
- 任务驱动教学:布置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任务,通过线上平台展示并互评;
- 混合式学习:结合微课预习与课堂研讨,延展学习时空。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局限,使教师角色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和监管者,学生则通过视、听、说多感官协同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技术融合层面,学院搭建了网络社区学习平台,整合微信、批改网等工具,形成三类应用模式:
- 信息发布模式:定向推送警务案例、法律文本等语言材料,强化文化感知;
- 互动交流模式:通过匿名互评、集体讨论实现多元化评价;
- 资源共享模式:建立标准化微课资源库,解决警务英语学习资料匮乏问题。例如,教师可对热门美剧《法律与秩序》片段进行词汇标注与文化解析,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隐性培养。
当前改革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平衡语言技能训练与警务知识传授的权重,避免课程沦为单纯工具性教学;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碎片化特征可能削弱系统化学习效果。对此,学院提出“三阶递进”策略:基础阶段侧重通用英语能力,中级阶段融入警务场景模拟,高阶阶段开展涉外执法案例分析,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链。这一探索不仅为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范本,也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专业外语课程创新贡献了实践经验。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