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融合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的三维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和校企合作模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创意孵化—产品开发—市场验证"的闭环培养路径。在2024年专业评估中,其就业率连续两年位居全校第一,毕业生已进入腾讯等标杆企业,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以设计学主干学科为基础,形成"理论+技术+实践"的立体架构。核心课程包括:
- 设计心理学与用户研究方法培养需求洞察能力
- 三维建模(Rhino)与材料工艺强化技术实现水平
- 服务设计与交互设计拓展创新边界跨学科课程如IP孵化和运营策划,使学生在掌握传统设计技能的同时,具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特色课程《产品设计快速表现》通过红点奖案例解析,将国际赛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构建行业评判基准。
师资团队汇聚红点奖得主与行业专家,形成多元指导力量。德国罗森海姆大学背景的袁艺老师将包豪斯设计理念本土化,其主持的省级课题已产出多项专利成果;李林林教授开发的情感化设计课程体系,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设计奖项;腾讯前交互设计师杨超杰将智能产品开发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真实项目训练场景。教师团队近三年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3项,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实践平台建设体现"做中学"理念:
- 3D产品设计中心配备工业级3D打印机与CNC设备,完成从概念模型到功能样机的全流程制作
- 品牌视觉与策划研究中心开展道滘莞草等非遗文创开发,近两年产出200+件市场化产品
- 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华为等企业共建智能产品开发平台,2024年学生作品智能呼吸机已进入临床测试阶段
学生培养强调设计思维与商业意识的双重塑造。在2024年结课展中,宠物殡葬花盆作品通过水位感应实现情感互动,获红星奖初评;盲人智能手环整合触觉反馈与语音导航,入围无障碍设计大赛决赛。这些作品均经历市场调研—原型测试—迭代优化的完整流程,78%的课程作业具备专利申请潜力。通过以赛代练机制,学生近三年获米兰设计周国奖等60余项荣誉。
就业前景覆盖产品全产业链岗位:
- 前端创新:CMF设计师、用户体验研究员
- 中端实现:结构工程师、交互设计师
- 后端推广:产品经理、文创策划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升级催生大量智能硬件设计需求,2024年毕业生平均起薪达8500元,专业对口率91.3%。部分学生创立设计工作室,其开发的非遗数字化产品已进入东莞博物馆文创采购目录。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