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学科立足皖西南区位优势,依托大别山与长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形成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理论生态学三大主干方向,以及淡水生态学特色方向。该学科拥有30名专任教师,其中86.7%具有博士学位,聚焦濒危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纵向经费达1317万元,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完整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挑战杯"等实践平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累计获国家级奖项5项,毕业生多服务于区域生态保护与科研院所。
学科方向与研究特色
学科以大别山五针松、长江江豚等标志性物种为研究对象,形成三大核心领域:
- 植物生态学:重点研究濒危植物致濒机制(如都支杜鹃)和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吴甘霖教授团队通过国家林业专项揭示大别山五针松趋危机理
- 动物生态学:穆丹教授团队在害虫绿色防控领域取得突破,张晓可副教授主持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技术服务项目
- 淡水生态学:依托"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省级工程中心,开展长江流域湿地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毒理学研究,陈敏敏副教授在濒危鲸类保护遗传学方向发表4篇SCI论文
科研平台与重大项目
学科建设两大省级科研平台:
- 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承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周旺明)和植物功能性状(陶冶)等基础研究
- 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五年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在深水围网救护技术领域服务长江生态安全
横向合作方面,学科团队与中科院水生所、农业农村部等机构合作完成30项课题,横向经费623.6万元,其中长江江豚人工繁育技术被纳入国家生态保护计划。
课程体系与培养路径
本科教育采用"基础+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
- 核心课程:设置分子生态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等6门专业核心课,强化野外考察与实验设计能力
- 实践环节:包含生态学野外实习(大别山基地)、挑战杯科技竞赛(国家级获奖5项)和生物标本制作(省级一等奖)
- 双导师制: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80%,实行学术导师与行业导师协同指导,如吴彦教授主持"生物科学卓越教师计划"
社会服务与学术影响
学科成果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 技术转化:开发微卫星标记技术用于思茅松毛虫种群遗传分析(门秋雷),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 政策支撑:参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计划》,提出的虚拟物种多尺度模拟方法为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文化传播:通过"生态文化素养"课程模块,培养具有法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在皖西南生态保护岗位任职率达37%
这种"区域问题导向+多学科交叉"的发展模式,使安庆师范大学生态学在极小种群保护和江湖生态系统治理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189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