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依托内蒙古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态需求,形成了集教学、科研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培养体系。该专业拥有从学士到博士后的完整高层次人才培养链条,建立了覆盖水土保持工程、荒漠化防治技术、沙区植物资源保护等方向的研究体系。其科研团队在防沙治沙领域深耕60余年,通过实验室建设与野外基地联动,为解决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科定位与历史积淀
专业立足“三北”地区生态治理需求,以防沙治沙为核心特色,构建了覆盖理论教学、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其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设立的全国首个沙漠治理专业与1983年的水土保持专业,经过多次学科整合与升级,2008年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学科发展过程中,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内蒙古杭锦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9个国家级与省部级平台,支撑学生参与真实环境下的生态修复项目。
多维度培养体系
专业采用分类分层培养模式,通过小班制、导师制与滚动制实现个性化教学,并设立“英才班”与“卓越班”强化拔尖人才培养。其实践教学体系尤为突出:
- 基地联动:在乌兰布和沙漠、准格尔黄土高原等区域设立3个固定实习基地,开展风沙运动观测、植被恢复技术等综合实训;
- 校企合作:与沙林中心等10余家单位共建顶岗实践平台,由科技人员现场指导治沙原理、防护林设计等课程内容;
- 跨学科融合: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土壤侵蚀与植物生长过程,结合3S技术与生态经济学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能力。
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
团队近年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例如2024年启动的防沙治沙“揭榜挂帅”项目,针对库布齐沙漠老化林改造、雅布赖山风沙口治理等难题展开攻关。其创新成果包括:
- 技术突破:在边坡植苗技术中实现成活率超85%,减少70%次生水土流失;
- 材料研发:探明沙柳沙障劣化成因,提出木质素稳定化处理方案以延长使用寿命;
- 物种选育:筛选出蒙古莸、花棒等7种高效固沙乡土植物,构建近自然修复技术体系。这些成果通过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广,成为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支撑。
未来发展方向
专业在新农科背景下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 课程升级: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开发《治沙原理与技术》等特色教材;
- 师资强化:引进水土保持工程与荒漠化防治领域专家,完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
- 国际合作:通过短期访学与学术交流,吸收国际生态修复经验,推动防沙治沙技术走向全球。随着“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深入,该专业将继续发挥地域与学科优势,为荒漠化防治输送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