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依托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契机,以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为定位,构建起涵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三大专业的学科体系。该学院通过引企入教模式,将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技术资源融入教学全流程,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培养框架,为人工智能领域输送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强调数理基础与认知科学的系统性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中,深度学习与TensorFlow、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核心课程占比达40%,配套Python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等技术类课程,形成"基础理论-开发工具-行业应用"的递进式知识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通过机器人操作系统(ROS)与嵌入式传感器技术等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对智能终端的开发能力,这种设计呼应了雄安新区对智能城市建设人才的需求。
师资科研方面展现出三大优势特征:
- 教师团队100%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双师型教师占比55%
- 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年均发表SCI/EI论文10篇以上
- 建成含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计算机视觉开发平台等设备的创新基地,设备总值超千万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呈现"三层次四维度"特色:
- 基础实验层:依托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开展模块化实验
- 项目开发层:通过校企共建的2个校内实训平台完成真实项目
- 产业应用层:在5个校外基地进行半年期顶岗实习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蓝桥杯、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奖30余人次,实现从课堂学习到产业应用的闭环。
在就业导向上,专业设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毕业生可从事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等六大领域工作,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近三年数据显示,学生入职百度、科大讯飞等企业的比例达37%,平均起薪较传统工科专业高出28%,印证了专业建设的市场适应性。
该专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构建起独特育人生态。在2024级新生专业导读中,教研室主任李鑫引入东软教育集团技术专家,通过"理论讲授+企业案例+学长示范"的立体化教学,帮助新生建立完整的专业认知图谱。这种将产业元素前置到入学教育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