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于2020年开设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成为破解养老行业人才困境的先锋。该专业以培养养老机构职业经理人、社区养老规划师和个人养老顾问为目标,构建了覆盖医养康护、金融管理、心理伦理的复合型知识体系。首届毕业生就业率100%,超八成进入养老行业领军企业,展现出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
课程体系突出全链条知识融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核心课程包括:
- 老年心理学与服务伦理学,强化人文关怀能力
- 慢性病与认知症护理和健康管理,夯实医养结合基础
- 养老金融和长护险政策,对接行业最新需求创新课程如元宇宙养老场景模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老人生活场景,解决精神慰藉难题。通过卫生经济学与膳食营养学的交叉培养,学生既能设计养老社区运营方案,又能策划适老化健康膳食服务。
实践培养构建全周期产教融合模式:
- 校企"双导师制"贯穿四年,30余家合作单位提供真实案例库
- 每学期4-8周企业实训,覆盖机构养老、社区服务、智慧康养等场景
- 毕业设计需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如优化养老院人效比或设计家庭备老方案这种"理论-实践-创新"闭环培养,使毕业生入职即能开展健康评估、活动策划等核心工作,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已主导完成养老机构品牌升级项目。
就业市场呈现供需倒挂现象,2024年招聘会出现4个岗位争抢1名毕业生的盛况。毕业生主要流向:
- 管理岗:副院长、院长助理等储备干部占比45%
- 技术岗:智慧养老系统运营、适老化产品研发等新兴领域
- 服务岗:个人养老顾问提供定制化养老方案设计薪资水平普遍达到7000-8000元/月,高于上海应届生平均工资。值得注意的是,出国深造方向聚焦墨尔本大学老年学、早稻田大学社会保障等前沿领域,为行业储备国际化视野人才。
专业建设实现社会认知突破,第一志愿报考率从2020年34%跃升至2024年126%。这种转变源于:
- 行业前景:仅江苏省规划新增10所养老相关院校,年培养3000+专业人才
- 培养创新:首创"学业+微专业证书"模式,叠加生命健康管理等辅修方向
- 政策支持:上海将养老护理员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打通职业发展通道随着银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专业正深化智慧养老、家庭备老计划等领域研究,推动产学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行业标准。这种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用实践创新回应社会关切的培养路径,为破解老龄化社会人才焦虑提供了高校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