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师范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自2011年设立以来,历经13年的探索与发展,已成为云南省内具有显著特色的应用型学科。该专业立足区域社会需求,围绕民族地区发展、基层城乡社区治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三大方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政产学研联动机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2024年,该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标志着其学科建设迈入新阶段。本文将从学科定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其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学科定位与区域服务特色
曲靖师范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始终以“扎根曲靖、服务云南、面向全国”为办学宗旨,紧密结合西南地区社会治理需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强调社会学基础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双重融合,学生需掌握社会调查、心理咨询、政策分析等核心能力。该专业在云南省第五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C级,其民族地区发展方向聚焦边疆多民族聚居区的社会服务创新,例如针对会泽县易地搬迁社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贫困群众就业帮扶等项目,形成“本土化”服务品牌。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构建了“三需求+三融合+三导向”特色培养模式:
- 需求导向:以行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 融合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如实验室模拟与田野调查)、学科交叉融合(如法学与社工协同)、校地资源融合(与曲靖市民政局共建实践基地)提升综合素养;
- 目标导向:培养兼具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满意度达3.1分,毕业生广泛服务于民政、社会保障、公益组织等领域。
三、学术平台与实践资源支撑
依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西南地区年会等学术活动,该专业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引入守正创新(顾东辉)、社会治理现代化(文军)等前沿理论。校内建设了430平方米的标准化社会工作实验室,并拓展了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实习基地,学生在儿科病房开展“护康成长”小组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管理等实践,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效能。近三年,教师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发表核心论文4篇,形成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良性互动。
四、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成效
通过“三社联动”机制(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协同),专业与曲靖市政府共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培养200余名专业人才。典型案例包括:
- 参与地方立法评估与规范性文件审查,年均完成2-8件立法评估;
- 打造“曲师法治论坛”品牌,开展禁毒普法、宪法宣传等系列活动;
- 在会泽县等地实施“和美中国·社工同行”乡村振兴计划,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这些实践不仅填补了区域社工人才缺口,更推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五、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尽管该专业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应对师资结构优化(当前双师型教师占比66.67%)、跨区域影响力提升等挑战。下一步可深化MSW研究生培养,拓展边疆社会工作、健康社会工作等新兴领域,同时加强国际学术对话,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正如马凤芝教授所言,社会工作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承担新使命,而曲靖师范学院的探索为此提供了区域性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