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医学院的助产学专业作为国家级本科教育项目,自2018年正式招生以来,依托学校深厚的医学教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该专业以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助产护理等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医疗保健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助产专业人才。以下将从培养体系、教学资源、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具体解析。
核心课程体系围绕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构建,涵盖产前、产时、产后三大模块。课程设置包括助产学基础、妇幼保健学、围生期护理等主干课程,同时融入人文关怀和沟通技能专项训练。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例如在占地1500平方米的助产实训中心中,学生可在模拟产房、孕妇学校等场景中完成从待产到新生儿护理的全流程演练。这种"学做一体"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教学团队由教授4人、副教授13人领衔,其中包含国家级母婴护理专科护士10余人。教学团队与直属附属医院深度合作,这些医院不仅是广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更拥有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等优质资源。在产教融合机制下,学生可接触到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等特色诊疗项目,实现课堂知识与临床前沿的无缝对接。
实践教学网络覆盖14家三级甲等医院,包括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西区妇幼保健院等高水平实习基地。实践环节设置呈现三大特点:
- 分阶段递进式培养(见习→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
- 社区健康服务实践(6家社区卫生中心提供妇幼保健指导机会)
- 跨区域交流(可赴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参与学术交流)
这种立体化培养体系使毕业生执业考试通过率稳定在99.5%以上,近四年学生斩获国家级竞赛奖励56项,创新创业项目覆盖母婴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招生培养方面,该专业实行四年制理学学士教育,2023年广西理科本科二批计划招收27人,学费标准为6480元/年。值得注意的是,报考要求中明确不录取色盲、色弱及斜视考生,这与助产工作对精细操作能力的特殊要求密切相关。对于有志于深造的学子,学校2023年启动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点为助产学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升学通道,研究方向涵盖母婴护理等前沿领域。
桂林医学院通过构建"能力导向+人文浸润"的培养模式,将助产技术精进与职业情怀培育有机结合。专业特色课程如助产文化研习、叙事医学训练等,着力塑造学生"生命守护者"的职业认同。这种育人理念的成效已体现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上:近十年平均就业率超90%,多数毕业生在三级医院产科、妇幼保健机构担任技术骨干,部分成长为助产专科护士或护理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