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具有航空国防特色的高校,南昌航空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凭借其鲜明的行业定位和扎实的学科建设,近年来吸引了大量考生的目光。该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通过持续优化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设计及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已形成电气控制与电力电源两大特色方向,并与航空产业链深度绑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多维保障。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注重电工电子技术与现代电机电器的交叉融合,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模块与方向模块。基础课程包含电路分析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核心内容,强化学生对电气工程理论框架的掌握。专业方向课程则聚焦细分领域,例如电气控制方向开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传动与控制等实践性课程,而电力电源方向侧重现代电源技术、逆变控制技术等前沿技术培养。这种分层递进的设计,既夯实了专业基础,又实现了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实践教学体系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依托总价值超千万元的772平方米专业实验室群,学生可接触智能微电网、航空电机驱动技术等高端设备。产学合作方面,与洪都飞机制造公司、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航空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工程实践提供真实场景。例如,学生在新能源发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完成的课题,可直接应用于合作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这种"学研产用"一体化模式显著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现有18名专任教师中94.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50%拥有高级职称。教师团队普遍具有航空企业工作经历或重大工程项目经验,如某教师曾主导某型直升机电气系统优化项目。这种"双师型"队伍结构,确保了理论教学与行业前沿的同步更新。在科研支撑上,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近三年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形成了电力系统优化、航空电气设备可靠性等特色研究方向。
从人才培养成效看,该专业连续保持95%以上的就业率,30%的毕业生进入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深造。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约40%进入国家电网、五大电力集团等国企,25%服务于珠海格力、高斯宝电气等民企,另有15%投身航空国防领域,在602研究所、解放军五七一九工厂等单位从事技术研发。这种就业结构既体现了专业的通用性优势,又凸显了服务航空强国战略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