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该校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自1956年创办以来,始终扎根青藏高原,致力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语文教育人才。经过六十余年的积淀,该专业不仅形成了本硕贯通的培养体系,更通过特色课程和教研实践,为西北地区输送了6000余名基础教育骨干。其发展历程与培养模式展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与学科优势。
学科建设与历史沿革是支撑专业发展的根基。该专业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本科师范生培养体系,2001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发展经历了三次重要整合:1997年与原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合并,2004年与历史系组建人文学院,2019年独立建院。这种动态调整既保留了传统优势,又通过学科交叉强化了教育实践的深度。
在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上,专业构建了"双基+教育"的复合架构:
- 核心课程涵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语言文学基础模块
- 教育模块突出语文教学论、卓越教师培养等实践课程
- 创新设置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课程,融入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化元素这种培养体系通过4年弹性学制,既保证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又强化师范技能的实操性,毕业生可获文学学士学位并具备语文教学、教研及教育管理能力。
师资力量与学术研究构成教学质量的双重保障。现有专职教师32人中,教授占比12.5%,副教授占比43.75%,博士学历教师达50%。团队包含青海省"昆仑英才"1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教研成果丰硕,承担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魏晋南北朝文学、西北方言、红学研究等领域产出20余项省级社科成果奖。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使课堂教学始终对接学术前沿。
就业方向与社会贡献体现专业的实践价值。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就业方向包括:
- 中学语文教师与教研人员
-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
- 文化传播机构专业人才作为西北地区中学语文师资培养重要基地,该专业毕业生在藏汉双语教学、高原地区教育扶贫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其培养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群体,成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理论+实践""传承+创新"的培养路径,该专业不仅构建了完备的师范教育体系,更以青藏高原地域文化为底色,培育出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基础教育人才。这种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使其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中持续释放专业价值。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