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唯一进入全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高校,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布局的合成生物技术专业展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该专业依托学校位于金山区的区位优势,紧密对接上海市生物医药支柱产业,通过"校企合作、行业联动"模式培养生物制品生产、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技术技能人才。2025年春招中,该专业作为新增本科专业首次亮相,标志着学校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教学资源整合进入新阶段。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聚焦"懂理论、有技能"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通过基因组合成、细胞培养、生物药物发酵等核心技术训练,着力培育掌握分子生物学操作、基因线路设计、生化分离技术方案制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应用导向,专业基础课涵盖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酶学与应用,核心课程延伸至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生物制品质量管理等实务领域,并融入"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取药物检验员高级证书、生化药品制造高级证书。
教学资源配置体现"双师型"特色。专业师资团队包含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0余人,博士20余人,其中既有上海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学术型专家,也有来自上海凯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校内建有6800平方米实训基地,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高端设备,并依托投资230万元的上海市示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展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工艺虚拟仿真训练。校外实践方面,与金山生物医药园区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分散订单式"实习模式。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通道。毕业生主要面向生物科技企业、化妆品及食品原料制造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从事生物制品生产工程师、研发助理、质量体系审核员等岗位。合作企业群包含上海青赛制药、上海信宜金朱制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学校数据显示生物医药类专业毕业生五年内平均薪酬过万。升学通道方面,通过学校与芬兰赫尔辛基城市应用科学大学等海外高校的合作项目,为学生搭建国际研修平台。
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作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增专业,合成生物技术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过程中将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分析等前沿技术纳入课程标准,并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载体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形成学科集群,共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机构的产学研资源,构建覆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网络。
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该专业的发展路径体现三个创新维度:一是构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生态圈,二是推行"理论教学+虚拟仿真+企业实训"的三阶递进教学模式,三是建立国际认证衔接机制(学校已通过ACQUIN国际认证)。这些特色使该专业成为探索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典型样本,为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