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作为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其预防医学专业凭借雄厚的学科积淀和鲜明的培养特色,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医防融合”为核心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培养具备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健康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课程体系到实践教学,从科研创新到职业发展,其培养模式展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优势。
学科体系与课程特色
预防医学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为三大主干学科,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强调从分子机制到群体健康的贯通式学习。例如,通过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学生能系统掌握职业病防治技术;儿少卫生学则聚焦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课程设计还融入智能体模拟和雨课堂互动等数字化手段,例如王旗老师的案例教学中,通过焊接工健康损害案例解析一氧化碳中毒机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与创新培养
该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双重提升:
- 分阶段实践体系:从低年级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启蒙到高年级的疾病控制实训,形成“理论-实验-社会实践”递进路径。学生需完成38周临床与专业实习,深入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机构参与真实项目。
- 科研反哺教学:依托环境与健康实验室(市级重点)和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省级精品课程)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课题。例如,学院近五年承担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120余篇SCI论文,学生可接触肿瘤生物治疗、慢病管理等前沿领域研究。
- 竞赛与创新项目:通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科研转化能力。李青函等学生曾以独立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并获省级竞赛奖项,体现了教学成果。
师资力量与学科平台
公共卫生学院拥有86%博士师资占比,其中包含5名博士生导师和80名硕士生导师(含校外导师)。教师团队中涌现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杰出代表。学院与徐州市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建立12个实践基地,并联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全球视野的学术资源。此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培养资格,支撑学生从本科到博士的连贯发展。
就业前景与深造路径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等医学院校等机构,从事传染病防控、卫生政策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近年就业率保持高位,部分学生进入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攻读硕士,或参与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提升科研能力。学院还开设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分流方向,拓展学生在功能食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等领域的职业选择。
总结
徐州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通过课程创新、实践强化、科研驱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塑造了既懂临床又通公卫的复合型人才。其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定位、省级重点学科的支撑以及产学研协同的生态体系,为公共卫生事业输送了大量“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骨干。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该专业在疾病预警、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