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师范)专业自2023年正式招生以来,依托教育学部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逐渐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宁夏及周边地区教育需求,致力于培养兼具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学科素养的骨干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高水平师资团队以及公费师范生政策支持,其培养模式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又彰显区域教育服务特色。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
专业建设以教育学自治区重点学科为支撑,拥有博士9人、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5.71%的教师团队,其中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师资结构注重学术与实践融合,除高校教师外,还聘请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弥补传统培养中实践经验的短板。此外,学院通过“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引入国内知名学者,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课程设计突出师范属性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场景,构建三级课程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夯实学科知识基础;
- 专业技能课程:如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心理咨询技术、团体心理辅导,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实践创新课程:依托基础心理学实验室、沙盘游戏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开展心理诊断、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实务等实训。特别设置本土文化融入模块,培养学生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开展心理服务的能力。
培养模式与就业前景
作为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其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基础教育需求,毕业生需在签约地区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至少6年。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研习反思”全流程,并与18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通过“送剧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等活动提升职业适应力。就业方向覆盖学校心理教师、教育机构咨询师及社区心理服务等岗位,近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
社会服务与学科影响力
专业依托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区域教育服务。例如,连续10年举办“固原基础教育论坛”,为地方教师提供教研指导;承接“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累计培养基层教师800余人。科研方面,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项,显著提升了专业在西部地区的学术影响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