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自2009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起涵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完整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实践项目深度融合,形成"教学-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机制。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近五届学生在国家级设计竞赛中累计斩获奖项70余项,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一、构建双轨并进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以室内设计为主轴,景观设计为辅助,形成四大核心模块: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中外设计史、环境设计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人文素养
- 技术应用模块:开设AutoCAD、3DMAX等软件课程,强化数字化设计能力
- 空间设计模块:设置住宅/公共空间、展示设计等进阶课程,建立空间审美体系
- 实践创新模块:通过乡村振兴设计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真实项目训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其独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曾获全国高校教学设计大赛设计之星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将可持续设计理念和文化多样性贯穿课程始终,例如在豫西传统村落活化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历史文脉保护与当代设计手法。
二、打造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
专业建有五大实验室集群,包括:
- 模型制作实验室(配备激光切割机等48台精密设备)
- 材料认知实验室(陈列200余种新型环保建材)
- 乡村振兴设计研究中心(年均承接5个县域规划项目)
- 尚美设计工作室(商业化项目转化率达83%)
- 摄影实验室(配备4K影视级拍摄系统)
通过十五个校外实习基地与二十余家装饰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在大三阶段即可参与真实工程项目。2024年吕楼村改造项目中,学生团队完成的IP形象设计与民宿空间方案在NCDA大赛中包揽省级二、三等奖,印证了实践教学的显著成效。
三、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目前24人专业教师团队中:
- 高级职称占比33%(含教授3人、副教授5人)
- 双师型教师占比70%(17人具备注册设计师资格)
- 拥有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 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
团队近三年取得突出成果:
-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如沉浸式文旅创意管理人才培训)
- 发表SCI/EI论文12篇,出版专著10部
- 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含智能家居设计系统专利)
- 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李继侠教授领衔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中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课程,其主持的《少林腹地村落活化》项目不仅获得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河南赛区冠军,更被《河南农业》期刊专题报道,形成可复制的传统村落振兴模式。
四、实施三全育人质量工程
专业建立"入学-培养-就业"全链条育人机制:
- 新生导师制:每位教授指导5-8名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
- 竞赛驱动机制: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与2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
- 创业孵化平台:优秀设计方案可通过尚美工作室进行商业化运作
- 升学保障体系:开设考研专项辅导,历年升学率达15%(含郑州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在2024届毕业生中,92%的学生获得Autodesk认证工程师资格,87%参与过实际工程项目,形成明显的就业竞争优势。用人单位反馈显示,毕业生在施工图绘制精度、材料工艺把控等核心能力项评分超过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