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依托学校86年师范教育历史底蕴,以"培根·铸魂·育人"为使命,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作为恩施州唯一专门培养小学教育人才的本科专业,该专业通过"恩施州-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共同体",致力于培养兼具教育情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全科型小学教师。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形成了覆盖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的完整教育链。
在培养体系方面,专业创新实施"一中心,两联动,三协同"模式:
-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小石榴育人育心体系""全贯通121课程体系""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三大支撑平台;
- 建立理论与实践双联动机制,通过《小学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核心课程与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的有机衔接;
- 首创"一生三导师"协同育人,由思政导师指引方向、专业导师锤炼技能、行业导师对接实践。2023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已建成20余个教育实践基地,包括恩施市实验小学等省级示范校。
课程建设突出OBE成果导向,形成"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的模块化体系。核心课程涵盖《小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课程,同步设置"三字一话"实训、教育名著研读、教学工具设计等实践环节。特色课程如《民族艺术教育》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通过简笔画训练、民族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师范生文化传承能力。数据显示,学生在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竞赛获奖率达85%。
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双师型"特征,现有专兼职教师49人,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14人,教授、副教授占比36%。团队包括全国德育专家易连云教授指导的学术骨干,以及谭启慧等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行业导师。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0项。青年教师邹太龙博士团队开发的"教育大数据分析"课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师范技能训练,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育人成效体现在"四维发展"路径:
- 专业成长:通过"名师讲坛""考研沙龙"等活动,2023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28%;
- 实践创新:组织"送教下乡""凉山州支教"等项目,学生年均实践课时超400学时;
- 师德养成:构建"主题晚点名""师德情景剧"等特色思政载体,培养案例入选教育部师德建设优秀案例库;
- 就业质量: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6.5%,70%毕业生服务于武陵山区基础教育。
专业建设凸显三大特色优势:
- 全科培养定位:创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等跨学科课程,实现"一专多能";
- 数字赋能平台:依托省级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开发虚拟仿真课堂、智能教学评价系统;
- 民族教育基因: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融入课程,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民族地区教育调研等活动,强化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