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扎根甘肃庆阳的地方高校,陇东学院石油工程专业依托长庆油田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构建起服务区域能源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1年获批设立以来,已形成覆盖油气田开发全流程的课程架构,配备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平台,并与长庆油田建立深度校企合作。面对当前能源行业转型需求,其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让我们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在专业定位与区域资源方面,陇东学院充分利用庆阳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政策红利。该地区拥有超10亿吨油田储量与万亿立方米级煤气田资源,为专业发展提供天然的实践教学场域。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学生可直接参与油田单位的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接触真实场景的储层评价与注水开发技术。这种"校在油田中,课在井场上"的办学特色,使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形成紧密衔接。
教学体系与师资配置体现应用型导向。核心课程包含渗流力学、油藏工程等理论模块,同时设置钻井工程仿真、压裂酸化实验等实践环节。专业教师团队中具有博士学历占比35.7%,并聘请12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形成"双师型"教学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其油田化学科研团队在致密砂岩油藏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陇东超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等省级课题,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科研创新与学科竞赛构成能力培养双引擎。专业建成三大实验平台:
- 石油工程实验示范中心:950万元设备投入支撑油层物理等9个实验室
- 仿真模拟实训中心:覆盖从地质勘探到油气集输的虚拟操作
- 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所:聚焦致密油、页岩气等前沿方向学生在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10余项,其中渗流力学建模和油藏开发方案设计类作品展现较强工程实践能力。
在就业前景与发展挑战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年均就业率70%以上,主要流向长庆油田及相关技术服务企业。但需注意其就业地域集中在西北地区,且采油工程岗位占比偏高。随着新能源产业崛起,专业正通过增设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选修模块推动课程改革,同时加强数字化油田相关技能的培养,以适应能源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