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法学专业依托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持续的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自1995年招收首届本科生以来,该专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构建起涵盖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学院以德法兼修、服务西部为核心理念,通过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创新,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务能力的法治人才。以下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科研服务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实力
法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并开设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专业学位。2011年获批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13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21年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建设注重区域特色,在监察法治、互联网法治、教育法治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2022年新增的互联网法治方向本科,回应数字经济时代法治需求。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课程设计强调理论实践融合与本土化创新:
- 核心课程群:包括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总论、刑事诉讼法学、民法总论等,构建起覆盖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知识框架,其中中国法律史等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历史案例对比增强文化自信。
- 特色教学模式:推行“案件分析+实务模拟+法律诊所”三层次实践教学,依托刑事侦查实验室、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开展仿军事化训练。例如,国际私法课程采用法考真题案例教学,将抽象法律适用问题生活化。
- 课程思政创新: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层治理等领域融入思政元素,如赵旭教授团队通过“治蜀兴川”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凉山州参与基层普法,强化司法为民理念。
三、科研平台与社会服务
学院设有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2018年成立)、四川科技法治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在网络著作权、定罪机制、地方立法评估等领域成果显著。2014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地方立法评估协作基地,完成35件地方性法规审查;2023年牵头成立四川省法学会教育法治研究会,推动教育法治理论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三项教学改革分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其中“一体三维两平台”创新教育体系在20余所高校推广。
四、师资队伍与培养模式
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博士占比43%,包括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培养模式突出“三面向”定位(西部、基层、法律职业),通过“1234”培养模式强化职业能力,例如与锦江区法院、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等16个实务部门共建实习基地,推行实习法官助理制度。毕业生就业覆盖立法、司法、仲裁及企业法务等领域,部分学生进入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海外名校深造。
五、国际化与实践平台
学院与美、日、德、泰等国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主办中日刑事法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教师赴海外访学占比超30%。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构建“纸上谈兵—沙盘演练—实战演习”进阶体系,开发覆盖民事、刑事、行政领域的全息案件资源库(收录案例2000余个),支持学生参与杰赛普国际模拟法庭辩论赛并多次获奖。此外,“一书一会一论坛”自主学习机制(如学生自办《师大·西部法治论坛》)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