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作为该校财经学院的核心学科之一,依托农业院校特色构建起"经管交叉、产教融合"的培养体系。自1999年招生以来,该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超600人,在2024年本科专业目录中显示仍保持在招状态。其培养方案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融合,注重将农业经济特色融入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扎实、实践突出的教学优势。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层包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分析工具层设置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等量化课程;应用实践层则开设农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特色方向课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农大立足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研究的学科定位。教学方法上推行案例教学法,如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农产品市场调研,通过电商平台数据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
师资团队建设呈现"双师型+国际化"特征。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30人组成的教学团队中,窦学诚教授作为甘肃省领军人才,带领团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226项。青年教师如王蓉博士聚焦农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其团队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形成"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实践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团队还引入德国DSE国际农业开发培训经验,在双语课程《发展经济学》中采用全英文案例库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三级联动"培养模式。基础实训依托经济模拟与分析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开展仿真教学;中级实践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调研农村合作社运营;高阶培养则联合18个校外基地开展顶岗实习。2024年组织的农业经济发展调研中,学生团队提出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帮助农户提升农产品销售溢价率达23%。这种"田野调查+理论建模"的培养方式,使毕业生在2024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分析岗通过率位居省内高校前三。
就业培养路径形成"双通道"发展格局。直接就业方向覆盖政策性银行、农业上市公司等机构,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深造方向则依托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构建"本硕贯通"培养体系,2024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31%,其中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等知名学府占比15%。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特别设置经济学说史等课程,强化学生经济思想史素养,为其在政策研究部门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