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作为贵州省内三所开设该专业的专科院校之一,依托学校师范教育传统与民族地区教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服务民族地区特殊儿童教育需求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路径的立体化设计,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课程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特殊儿童康复技术三大模块,其中《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融合教育实践》等课程突出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聚焦于课程设计、班级管理和康复训练,通过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例如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课程中增设少数民族儿童心理研究专题,体现地域特色。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阶段递进实施:
- 基础技能训练:依托校内实训室开展手语沟通、感统训练等基础操作
- 综合能力培养:通过15所附属幼儿园和10所合作小学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制定
- 职业能力提升:与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与一线特教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这种“校校协同”模式使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通过率达到98%以上。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和融合教育班级。数据显示,近三年该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在黔南州基层特教岗位就业占比达63%。职业发展通道包含教学岗、康复岗与管理岗,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3+2”专本衔接项目进入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学校建立的贵州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毕业生提供持续的职业培训,确保其专业能力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师范性传承教师教育基因,民族性聚焦区域教育需求,实践性强化技能培养。作为学校四大专业群中师范教育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开发校本教材3部。师资团队包含省级职教名师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2%,其中1人担任全国特殊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这种“教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其成为贵州省培养基层特殊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