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工艺美术专业扎根于北方草原多元民族文化土壤,以设计学一级学科为支撑,形成了传统工艺与创新设计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自1994年设计学学科建立以来,该专业通过三十年探索,构建了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科技与技艺的育人体系。其培养模式不仅注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更强调数字化技术赋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定位与学科架构
工艺美术专业作为设计学下属的二级学科,明确以陶瓷、纤维(皮革)、金工、首饰工艺为核心方向,聚焦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依托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和民族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专业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其学科建设呈现三大特征:
- 民族性:课程体系深度融入蒙古族图案、皮雕工艺等地域文化元素;
- 交叉性:将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开设三维建模、虚拟仿真等课程;
- 应用性:建立大师工作室、企业实训基地等26个实践平台,形成“课堂+工坊+项目”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采用“双轨并行”架构,理论课程涵盖设计学、美学、心理学三大主干学科,实践教学突出“技-艺-创”递进培养。核心课程包括:
- 传统工艺模块:陶瓷烧造、皮革鞣制、金属锻造
- 现代设计模块:数字造型设计、交互媒体技术
- 教学能力模块: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实施通过“三阶段实训”体系(基础认知-项目实操-顶岗实习),学生需完成至少200课时的工坊实践,参与政府文化项目如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献礼工程《传承·载》壁画制作。
师资建设与科研创新
专业拥有“双师型”教师团队,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45%,工艺美术大师领衔的导师组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0项。特古斯教授团队研发的蒙古族传统配色数据库,将37种传统色系转化为现代设计参数,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教师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将元代器物造型研究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课程。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专业定位紧扣“振兴传统工艺”国家战略,近五年完成政府委托项目23项,包括乌兰察布城市雕塑《威宁门》、民族服饰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布丝瑰行动”研学基地,培养的毕业生在自治区职业院校传承面达80%,推动蒙古族皮艺等4项非遗进入现代产业链。其育人成效体现为:
-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超89%
- 学生作品获自治区工艺美术“飞马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02项
- 建立中蒙俄工艺美术创新联盟,输出设计标准3项。
该专业通过“技艺传承-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三维育人机制,成功探索出民族地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创新范式,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