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扎根山西文化沃土,依托美术与工艺设计系的办学积淀,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2004年招收首届本科生以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掌握现代设计手段又具备文化传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2025年春季的调研活动中,师生深入芮城非遗工坊探访"亚琴布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以"立德有为"为校训根基,构建了三维培养框架。课程体系涵盖设计基础理论(如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专业技能训练(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前沿技术应用(如UI设计、动效设计)三大模块。通过"平面设计+交互设计"双方向分流,实现传统平面媒体与数字媒体设计的交叉融合。实践教学采用"三阶递进"模式:基础技能阶段(平色构成、摄影基础)、专题设计阶段(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综合实践阶段(毕业设计、非遗项目调研),形成完整的闭环训练。
课程创新与地方特色突出表现为三个结合:一是传统文化与设计语言的结合,开设河东传统壁画、漆艺等特色课程;二是校企合作与真题实做的结合,与运城制版集团等企业共建10余个实训基地;三是数字技术与非遗活化的结合,通过"数字动态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赋能传统工艺。核心课程如VI设计(3.5学分)、品牌设计(3.5学分)采用项目制教学,学生需完成从市场调研到设计落地的全流程作业。
就业竞争力与培养成效数据显示,近五年该专业平均就业率达93.98%,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45%进入互联网科技公司从事UI/UX设计,30%任职于文化传媒机构负责品牌策划,15%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2023届毕业生中,既有进入英国利兹大学等海外名校深造者,也有在"容和集团"等合作企业担任主创设计师的典型案例。这种多元化出口印证了其"学创用传"四位一体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通过持续十二年的"国培计划"美术教师培训、六年的"美术介入乡村振兴"项目,该专业已形成"校地协同"的社会服务范式。在数字技术冲击设计行业的当下,运城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探索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新路径——既筑牢学生的传统美学根基,又锻造其驾驭AI绘图、动态交互等新技术的能力,为区域文化产业输送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的设计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