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扎根广西多元民族文化土壤,以文化遗产保护学专业为核心,通过教育体系创新、技术赋能、传承人培养、跨学科融合四大路径,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体化实践网络。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单位,该校累计承办20期培训班,培养730名传承人,并依托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形成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
在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该校以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法规政策、保护技术为课程核心,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实践项目,掌握非遗鉴定、活态传承、数字化保护等技能。例如,课程设置涵盖织锦技艺、陶瓷烧制、木构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结合广西民族博物馆、壮锦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从技艺学习到文化传播的全链条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通过口述史采集、文创产品研发等环节,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技术创新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突破点。该校人工智能学院联合文学院开发的“基于时空实体关联模型的广西非遗传承保护系统”,利用BERT自然语言处理模型、TensorFlow框架构建多维度体验平台。该系统能实现非遗知识图谱化检索、节气民俗智能推荐、少数民族语言传唱等功能,例如用户可通过AI交互探索壮锦纹样的历史演变,或通过虚拟场景参与铜鼓文化的仪式模拟。这种技术赋能不仅解决了传统保护中传播渠道单一、青年参与度低的问题,还为非遗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数字化桥梁。
传承人培养体系的构建体现系统性思维。该校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具有三大创新:一是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涵盖非遗政策、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内容;二是采用“群体传承人”理念,例如在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中,通过认定社区集体传承身份增强群众参与感;三是建立终身学习机制,通过QQ群、微信群实现师生持续互动,并建设非遗数字博物馆促进资源共享。培训成果已转化为实际效益,学员作品在南京工艺美术博览会获“百鹤金鼎奖”,并赴泰国开展文化交流,推动非遗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点。
在跨学科协同层面,该校打破专业壁垒,形成民族学、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网络。例如,民族学师生为传承人建立口述史档案,艺术专业团队参与壮锦文创产品设计,人工智能团队开发非遗虚拟展演系统。这种协同创新催生了“一生一艺”培养模式,本科生通过参与非遗项目提升田野调查能力,硕士生以非遗保护为论文选题方向,教师团队则形成7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14项自治区级项目的研究矩阵,构建起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的良性循环。
该校还深度参与社会服务网络建设,通过非遗进校园、文化生态保护区共建、文旅融合等途径扩大保护半径。在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团队为150余名基层工作者提供数字化保护、档案建设等培训;在校内,定期举办非遗购物节、结业作品展,将学员创作的壮锦围巾、银饰工艺品转化为文化商品;在乡村振兴中,苗绣、壮锦等技艺通过“企业+传承人+农户”模式形成产业链,数据显示相关项目带动就业超2000人次,真正实现非遗保护的生产性转化。这种多维联动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为区域发展注入活态文化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