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雕塑专业自2014年开设以来,已成为安徽省唯一的高校本科雕塑专业,填补了省内学科空白。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徽派艺术为核心特色,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徽州三雕)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平台,构建了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培养体系。其办学定位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结合,强调地方文化资源转化,在师资结构、课程设计、科研成果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2023年在全国雕塑专业排名中位列第19名,彰显出较强的学科竞争力。
学科建设与平台支撑
安徽师范大学雕塑专业以徽州三雕为研究重点,形成三大特色方向:
- 传统技艺活化:通过复刻徽州木雕、砖雕、石雕经典作品,建立徽州三雕艺术工作坊,将非遗传承人引入课堂,构建"教师+工艺美术大师"的双师型教学模式。
- 科研平台建设:拥有安徽省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心、徽派艺术研究院等机构,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4项、国家艺术基金12项,其中《传古拓今金石拓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等课题直接服务于传统工艺振兴。
- 实践基地扩展:在省内外建立20余个实习基地,与歙县徽派雕刻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实现"课堂+工坊+田野"的三维实践体系。
师资力量与教学创新
专业师资结构呈现多元化、国际化特征:
- 学术梯队: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外聘教授3人、副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占比达44%。
- 行业领军人物: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篁生、洪建华等担任客座教授,形成"理论导师+技艺导师"双轨制培养模式。
- 教学成果:开发《徽州三雕文创体验》《皖南工艺美术集萃》等特色课程,推行"项目制教学",近三年学生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23件,获国家级奖项17项。
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在:
- 技艺传承:采用"临摹-创作-转化"三阶段教学法,将徽派雕刻技法分解为128个训练模块
- 跨学科融合:开设《数字雕塑》《材料实验》等前沿课程,3D打印技术应用覆盖60%核心课程
- 国际视野: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定期举办中俄雕塑艺术联展。
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该专业构建了"本-硕贯通"培养体系,2024届首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42%,其中多人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等顶尖院校深造。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
- 文化机构:35%毕业生进入博物馆、美术馆从事文物修复与策展
- 教育领域:28%任职于高校或中小学美育岗位
- 文创产业:20%创立工作室,开发徽派主题雕塑衍生品。
在社会服务方面,专业团队主导的"彩虹行动"累计为600余名特殊儿童提供艺术治疗,项目获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2021年"徽州三雕工作坊"斩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推广的双重突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