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公共艺术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兴艺术类专业,自2016年设立以来,依托设计学学科优势,构建"艺术实践+文化传承"双核驱动的培养体系。该专业2019年通过教育部合格验收,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30%进入东华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顶尖院校深造。数据显示,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90余项,形成"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特色。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凸显创新能力。专业依托设计学学术型硕士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教学-科研-产业"三螺旋发展模式。教师团队中专任教师12人,含硕士生导师6名和博士5名,承担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等高层次课题。其开发的漆工艺传承与创新实践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有数码图像艺术实验室等10余个实践平台。
课程体系架构采用三维模块:
- 艺术基础模块:开设《公共艺术设计》《环境雕塑设计》《公共壁画设计》等18门核心课程,《漆工艺传承与创新实践》入选国家级金课
- 技术实践模块:设置《媒材艺术设计》《3D打印技术》《智能交互装置》等创新课程,配套AR/VR虚拟创作实验室
- 文化传承模块:开发《扬州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长三角民间艺术研究》等特色课程,形成"艺术+科技+地域文化"跨学科融合。
实践培养机制构建四维支撑:
- 产教融合平台:与15家企业共建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实施"双导师制"项目开发
- 竞赛培育体系:组织参与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
- 科研创新通道:本科生可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均完成SRTP科研训练项目20项
- 国际认证体系:与意大利米兰设计周建立合作,作品参展率达35%。
就业发展格局呈现三大特征:
- 行业集中度:60%毕业生进入建筑装饰与景观设计领域,25%任职公共艺术策划师
- 区域集聚性:85%扎根长三角经济圈,上海五天景观艺术工程公司就业率达20%
- 创业活跃度:毕业生创办生物3D打印企业20余家,年营收超百万企业15家
- 深造质量:2025届30%本科生攻读硕博,主要去向包括中国传媒大学、苏州大学等学科强校。
该专业特别强化智能交互设计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数字雕塑建模和漆艺材料创新技术。建议考生提前修读《设计构成基础》夯实技能,积极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需注意核心课程《环境雕塑设计》挂科率约12%,建议加强空间造型训练。其特有的"非遗创新工作坊"虽配备激光雕刻机等先进设备,但需在三年级前完成材料与工艺选修,对跨学科整合能力要求较高。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