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数字技术赋能和协同育人创新为核心特色,构建起覆盖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评价反馈的完整育人体系。作为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该校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数字平台、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创新举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其教育实践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优势,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方面成效显著。
数字技术驱动思政教育创新是该体系的突出特征。学校自主研发的"西华易班"数字平台整合了30余个校园场景应用,构建起覆盖学生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系统。该平台通过数据中台自动流转技术打通学工、教务、后勤等8个业务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在教学方法上,创新运用AI伴学系统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将诚信考试教育嵌入考试系统查询功能,将劳育美育融入活动预约场景,形成"无感知浸润式"教育模式。这种数字化改造使思政教育效率提升40%,学生事务线上办理率达92%。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维架构。专业核心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12门主干课,配套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和9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设《现代密码学》等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将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实践环节构建"课堂教学+心理活动+团体辅导"立体化模式,通过红色情景剧展演和乡村振兴调研等特色活动,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专兼结合、跨界协同"特点。学院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思政杰青等高水平师资,组建"聚力辅导员工作室"等省级名师工作室,形成"教授+辅导员+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立"思政指数"评价体系,对教师工作进行双向度考核(工作成效与学生成长质量)和双维度评估(过程管理与结果导向),该体系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纳入考核指标,近三年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10项,省级奖励13项。
在实践育人创新方面,构建了"校内+校外"双循环机制。校内依托300多个新媒体账号矩阵开展网络思政,校外建立11个专业实践基地和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思政育人模型建设,通过15个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教育效果可视化评估,其"心流体验"教学法在省级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毕业生培养质量数据显示,2024届学生考研率达32%,就业单位涵盖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个领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