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立足“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工科优势与闽台合作资源,构建了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面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系统优化和流程创新为核心能力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其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深度接轨,形成独特的育人特色。
在人才培养路径上,该专业采用“三阶递进”实践体系:首先通过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等理论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其次利用经管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开展虚拟仿真与设备操作训练;最后依托闽台合作项目与企业横向课题完成实战演练。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Python程序设计、云计算技术等前沿工具的同时,能运用运筹学和大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生产系统优化问题,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竞赛中斩获铜奖以上奖项12项。
专业课程设置凸显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核心课程包含三大模块:
- 工程技术模块: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工程与设施规划
- 管理科学模块:管理学原理、标准化工程、精益生产
- 智能技术模块:人工智能导论、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分析这种课程结构确保学生既能运用5M1E分析法改进生产流程,又能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能管理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因工程课程,通过眼动仪、动作捕捉系统等设备开展工效学实验,培养学生从人体工学角度优化作业系统的能力。
就业竞争力方面,毕业生在先进制造业(如半导体、机械装备领域)从事生产计划控制的比例达37%,在现代服务业(如物流供应链企业)担任流程优化工程师的占29%,另有19%进入政府部门参与产业政策规划。这得益于专业与厦门自贸区、石狮通达集团等建立的20余个实习基地,以及“本科生师徒制跨学科导师团”培养机制,学生可参与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企业技改课题,近三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超700万元。
专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三维赋能”发展平台:一是闽台产学研协同,引入台湾高校的工业4.0课程体系;二是跨学院资源整合,例如与设计学院联合开发智能茶饮机等创新产品;三是“双师双能型”师资,教师团队中96%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带头人邱一卉教授作为厦门市双百人才,带领团队申请国家专利50余项,其研发的胶囊式茶饮机成功孵化科技企业,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