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合作举办的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教育部2015年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依托双方学科优势,构建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领域专业人才。作为河北省首个环境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融合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际科研平台资源,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架构,为学生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化培养模式实现双学位认证
该专业采用"4+0"双学位培养模式,学生四年均在河北科技大学完成学业,毕业时同时获得河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和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证。对于希望深度体验海外教育的学生,可申请赴澳完成三、四年级课程,实现学分互认与学位互通。项目要求考生高考英语成绩≥90分,入学后采用中英双语教学体系,其中澳方教师承担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国际教育标准的对接,又降低了留学经济成本。
课程体系突出学科交叉与实践创新
课程设置体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特色,构建了四大核心模块:
- 基础理论模块:中方开设《环境监测》(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强化环境数据分析与政策管理能力
- 国际前沿模块:澳方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修复与矿区复原》等特色课程,聚焦全球生态治理热点
- 技术应用模块:依托挥发性有机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制药废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实训
- 创新实践模块:设置"解秆先锋团队"等科创项目,近五年获"挑战杯"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项40余项
师资队伍融合国际顶尖科研力量
教学团队由中澳双聘教授构成,中方配备21名专职教师,含10名教授和5名注册环评师,其中83%具有博士学位,多人获评河北省教学名师和三三三人才工程专家。澳方学科带头人Peter Gell教授作为国际生物圈计划发起人,主导多项跨国环境科研项目,其管理的南雅生态站是澳大利亚国家自然遗产保护基地。双方教师联合开发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培养成果彰显就业升学双优势
近五届毕业生呈现"双高"特征:毕业去向落实率95%以上,35%以上学生考取天津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研究生。就业领域集中在三大方向:
- 政府监管:生态环境部门从事环境执法与规划管理
- 技术研发:环保企业承担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运营
- 国际咨询:跨国机构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与碳中和方案制定典型案例包括2021届毕业生参与"长江流域盆地水资源"国际合作项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完成生态修复方案设计。
国际合作网络拓展学术发展空间
项目深度整合全球环境治理资源,建立三大合作机制:
- 学术交流机制:定期举办"健康水系与生态可持续城市"国际研讨会,集聚美、英、澳等国专家开展学术对话
- 科研协作机制:联合申报中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五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95篇
- 实践拓展机制:组织学生赴澳联邦大学南雅生态站开展湿地保护野外实训,掌握生态系统建模等前沿技术
该项目通过构建"本土化培养+国际化认证"的人才输送通道,已成为华北地区环境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为推进"双碳"战略培育了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