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全国首批开设生物育种技术本科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依托其在水产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现代种业人才培养体系。该校以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为核心,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破解我国水产种业"卡脖子"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输送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专业定位与学科支撑方面,该专业深度融合水产学与生物技术两大优势领域。依托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等3个部级科研平台,以及辽宁省刺参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平台,聚焦黄渤海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学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培育出我国首个海参良种"水院1号",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科研案例支撑。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前沿+实践"的三维架构:
- 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奠定理论基础
- 生物信息学与智慧育种技术强化数字技能
- 水产动植物繁育技术等特色课程突出海洋特色同步开设《数据科学与R语言》《合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课程,构建涵盖分子育种全链条的知识网络。通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虚拟仿真系统,学生可模拟全基因组选择等复杂育种流程。
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四层次五结合"培养路径:
- 课程实验: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操作等基础技能训练
- 生产实习:在獐子岛集团等30余个实践基地参与种苗繁育
- 科研项目:85%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
- 毕业论文:基于刺参、扇贝等北方特色品种开展定向育种研究2024年实施的"场馆集中考试"改革,将理论考核与实操评价相结合,强化学生解决复杂育种问题的能力。
在师资与科研转化方面,学院集聚了包括国家杰青、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等高端人才,形成"院士工作站+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常亚青教授团队在海湾扇贝分子辅助育种领域取得突破,筛选出3373个差异表达基因,为种质改良提供生物标记物。这种"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等产业前沿技术。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