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2010年,是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核心机构。依托“工-医”学科优势,研究生院以1256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引,形成了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培养体系。近年来,其在校研究生规模达2418人,年均增长率达45%,并构建了学术型与专业型分类培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行的教育模式。作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研究生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质量监控等举措,在区域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学科建设与培养体系
研究生院拥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覆盖工学、医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领域。特别在交叉学科建设中,依托学校“双一流”+地方工科院校+行业头部企业的协同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为抓手的实践平台。例如,2024年获批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即通过与攀岩训练基地、运动健康实验室等特色平台联动,培养适应大湾区需求的运动康复人才。
二、分类培养模式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院实施学术型与专业型差异化培养:
- 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知识深度挖掘为核心,通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2023年SCI论文441篇)提升创新能力。
- 专业型研究生:推行校校企联合培养,如工科专硕需完成企业工程项目实践,2024年建立的福达股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即为典型范例。课程体系中,企业案例教学占比提升30%,实践课程覆盖率达100%。
三、质量保障机制
通过全过程监测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 入口关:近5年第一志愿录取率提升6倍,本校应届生报考增幅达8.9倍。
- 过程关:采用学生评教+教学督导+中期考核三重监控,2023年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达88.57%,居广西首位。
- 出口关:毕业生获发明专利63项,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10项,2024届就业率达94.75%。
四、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院构建了“选拔-培训-考核”全链条导师管理体系:
- 选拔机制:实行学院面试+跨学科能力评估,现有导师748人,其中39人具备校外博导资格。
- 能力提升:通过“双一流”高校访学(年均培训3000人次)和企业项目入驻,强化导师的学术与实践指导能力。
- 动态考核:将科研成果、学生成长、教学创新纳入评价体系,优秀导师可获得招生指标倾斜,不合格者暂停资格。
五、区域服务与社会影响
作为广西高层次人才培养重镇,研究生院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服务区域经济。例如,青骑兵理论宣讲团深入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攀岩“省队校办”模式成为全国首创。在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中,学校位列全国贡献力TOP100,彰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