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销量第一,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国家双碳战略和汽车产业变革趋势,面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新能源市域产教联合体平台,聚焦智能制造与技术服务两大方向,培养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检测诊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与整车控制技术,具备使用智能检测仪器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通过低压电工证、机动车驾驶证C1等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涵盖三大核心领域:
- 动力系统模块包含动力电池管理与维护技术、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
- 智能控制模块设置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 检测诊断模块重点培养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和动力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对产业链技术需求的全面覆盖。
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示范实训基地,构建了从基础到综合的进阶式实训场景。校内建有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配备驱动电机调试平台、电池管理系统检测设备等前沿设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践课程占比超50%,通过课内实训、综合实训、岗位实习三阶段培养路径,重点训练学生完成整车装配调试、充电设施运维、故障返修等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
校企合作方面,该专业与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双元育人机制。通过订单班培养、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例如在动力电池管理技术课程中,采用企业提供的电池包拆装案例,使学生掌握BMS系统检测和热管理技术。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合作企业担任新能源汽车机械师、服务顾问等岗位,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精准对接。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通道特征,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前装制造与后市场服务两大领域。前装岗位包括整车试制试验员、零部件质检员等技术工种,后市场则涉及充电桩运维、二手车评估、保险理赔等服务场景。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在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的就业率达92%,平均起薪较传统汽车专业高出18%。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路协同技术发展,该专业正逐步增设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交叉课程,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