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作为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其音乐学(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次中音号)(师范)专业立足基础教育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音乐学院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聚焦铜管乐器专项技能与教育能力的融合,旨在为中小学输送具备扎实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下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体系及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培养目标与核心定位是该专业的首要特征。根据学科规划,专业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导向,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与现代教育理论的结合。学生需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及铜管乐器演奏技能,同时具备运用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例如,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掌握和声学、曲式分析等理论课程,并通过钢琴、视唱练耳等基础训练夯实音乐素养。这种“理论+技能”的双轨模式,使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及科研工作。
课程体系与专项技能培养体现鲜明的师范特色。核心课程包括三个层次:
- 音乐史论模块:如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音乐文化认知;
- 作曲技术模块:涵盖复调、配器等课程,强化音乐创作与分析能力;
- 实践技能模块:以圆号、小号等铜管乐器演奏为核心,结合合唱指挥、舞台表演等课程,培养专项教学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将电脑音乐制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纳入培养要求,凸显数字化时代对音乐教育者的新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的能力转化路径。校内依托“察哈尔之韵”艺术团,设置管乐团、民乐团等实践平台,学生可通过田野采风、音乐论文写作等环节深化理论应用。校外则建立10个实习基地,覆盖中小学及文化馆站,确保教育实习与职业需求无缝对接。例如,在教育实习环节,学生需完成至少120课时的教学实践,运用课堂设计与教学评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尽管培养方案明确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出口,但音乐表演、文化管理等方向同样被纳入职业路径。数据显示,近年毕业生中约75%进入教育系统,15%从事文艺团体表演或社区艺术指导工作。这种“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得益于课程中融入的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等拓展性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从硬件支撑看,音乐学院拥有5400平方米教学场地,配备94间琴房及476件管弦乐器,其中铜管乐器资源可满足专项教学需求。师资方面,20名高级职称教师与18名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确保个性化指导与科研能力培育同步推进。这种资源配比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