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2009年创建以来,已成为山东省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作为烟威地区高校唯一的该专业,其依托全媒体实验中心和广播电视工作站,形成了独特的“课程、平台、实践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专业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能力与创业引导,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覆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及政府机关等多领域。这一成绩得益于其扎实的学科基础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以“立足山东,辐射全国”为导向,着力打造具备创意策划、编导创作和跨媒体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融合广播、电视、电影及新媒体四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掌握视听语言与影视剪辑艺术等专业技能,还需具备文化底蕴与创业思维。这种“成果导向”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传媒行业的内容生产、节目编导、宣传策划等岗位需求。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视听语言、传媒写作、影视美学、传播学概论,构建学生对影视艺术的系统性认知;
- 技术实践模块:涵盖电视摄像、虚拟演播室技术、纪录片创作,依托全媒体实验中心实现真实项目演练;
- 创作能力培养:通过影视剧本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配合泰山文艺奖等赛事参与,累计产出微电影60余部、纪录片40余部。
就业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约40%毕业生进入电视台、影视公司从事编导与创作,30%服务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另有20%通过考研、考公实现职业转型。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创业成果显著——近五年创立公司十余家,注册资产超千万元,部分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这种就业结构既反映了专业培养的适应性,也彰显了“专能技术强化”策略的有效性。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三大维度:
- 校企合作机制:与山东教育卫视、烟台电视台建立四年不间断的实习通道,累计供稿200余条新闻作品;
- 双师型师资:15人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均具有影视媒体从业经验,兼职教师含省级新闻奖获得者;
- 产学研融合: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纪录·烟台》等实践项目。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使人才培养始终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