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是福建省重点布局发展的特色学科,自2021年获批设立以来,成为省内继厦门大学后第二所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专业以厚德博学,耕海致新为理念,对接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需求,聚焦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态学等领域,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为“海上福建”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理学学士学位为基础,围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两大方向,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强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和海洋管理知识,使学生具备海洋调查、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等核心能力。通过强化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微生物学等学科交叉,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及企业从事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近三年升学率超50%,部分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等顶尖机构深造。
学科交叉与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海洋浮游生物学、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形成了以生态学为纽带的多学科融合体系。通过智慧渔业平台和海水养殖系统等数字化教学工具,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深度结合。例如,海洋化学与海洋环境保护课程引入实际案例分析,依托福建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污染物监测模拟实验,提升学生解决复杂海洋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学位占比91.6%,并拥有国家杰青、省特级后备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19人。科研平台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包括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福州市海洋生物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团队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超3609万元,横向课题达4581万元,在大黄鱼种质创新等领域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
实践教学与就业前景
专业构建了“校内实训+校外基地”的双轨实践体系,拥有全国首个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振渔1号”实训基地,并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9家单位建立合作。学生参与“海纳百川”学术论坛和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年会,与行业专家直接对话。就业方向涵盖海洋行政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及科研院所,近年毕业生进入海洋资源勘探和碳汇技术开发等新兴领域比例显著提升。
社会贡献与行业影响
通过闽台特色海洋生物绿色养殖等科技创新项目,专业在大黄鱼疾病防治和鲍鱼高温应激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获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技奖一等奖。其研发的浒苔寡糖降血糖技术和海藻复合物抗肿瘤应用已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学院连续四年承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学生团队在渔菁英挑战赛和水族造景大赛中屡获特等奖,彰显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