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航空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形成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多维保障”的育人模式。该专业依托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的学科优势(全国排名第34位),聚焦传统食品与航空特需食品领域,培养具备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专业建设成果显著,不仅成为校级卓工计划试点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更与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共建食品安全治理实践平台,为守护“舌尖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课程体系以“工科基础+航空特色”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知识模块。主干课程包括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食品法规和生产管理、功能性食品、航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特色课程。特别在航空食品领域,专业增设航空特需食品开发方向,通过现代仪器分析、食品毒理学等课程强化学生对航空食品原料控制、加工工艺、质量追溯等环节的专业认知。这种课程设计既呼应了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也契合了航空行业对特殊场景下食品安全的技术要求。
实践教学通过“政校企”协同机制实现深度产教融合。滨城区市场监管局与学校联合开展“你点我检”主题活动,学生可参与校园食堂、周边餐饮场所的食品抽检全流程,包括问卷调研、扫码点检、实验室检测等环节。例如在2025年消费维权进高校活动中,学生通过操作民意征集二维码系统收集师生关切,配合监管部门完成专项抽检并参与结果公示。这种“师生点单-监管答题”模式,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倒逼餐饮企业提升卫生标准,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良性循环。
科研支撑方面,专业团队聚焦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和健康食品开发两大方向。教师团队中拥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1人,博士比例达100%,近五年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例如在航空食品安全领域,团队研发的食安数字仓智慧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食材溯源、加工监控、留样检测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该成果已应用于学校食堂的日常运营。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使学生能接触功能性食品开发、食品安全智能监测等前沿技术,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标准引领-过程监控-社会反馈”的全链条机制。专业严格执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立覆盖食品加工、分析检测、质量管理等环节的实践能力考核指标。政府监管部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市委书记宋永祥多次督导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强调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这种高层级监管压力转化为教学改革的驱动力。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约35%进入食品检测机构和航空食品企业,60%以上学生参与过省级食品安全治理项目,体现出专业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