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的泰语专业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形成了以语言能力为核心、实践创新为导向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中泰合作办学模式,构建了涵盖语言技能、文化认知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通过“3+1”跨国培养路径,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与跨文化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近十年已输送近300人次赴泰留学实习,成为区域小语种教育的特色标杆。
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导向
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纲领,重点培养具备扎实的泰语语言文化基础和跨领域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需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核心语言技能,同时学习泰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理论课程,形成对中泰关系的系统性认知。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等工作,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课程体系:模块化与专业化结合
课程设置分为五大平台:
- 语言基础模块:包括基础泰语、高级泰语、泰语语法等,强化语言基本功;
- 文化认知模块:如泰国社会与文化、中泰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构建跨文化理解框架;
- 实践技能模块:通过泰语视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提升职业能力;
- 方向拓展模块:设置旅游泰语、经贸泰语等细分领域课程,对接行业需求;
- 国际实践模块:第五、六学期赴泰国高校留学,完成专业见习、顶岗实习。
教学模式:跨国协同与第二课堂联动
专业采用“中泰合作、协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与泰国曼谷大学、孔敬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在泰期间需完成语言强化、文化体验和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校内实践体系包含泰语语言诊所、泼水节文化展演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翻译、跨境电商实训等项目,形成“学赛结合、以用促学”的闭环。
师资力量:国际化双师型团队支撑
专业拥有“壮泰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师资团队由本土教师与泰国外教共同组成。例如泰籍教师拉薇婉·金丽在校任教8年,主导设计泰语语音、口语等核心课程,其教学案例被央视《探访中国》栏目报道,形成“语言教学+文化传播”的双重示范效应。教师团队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1项、区级奖项41项,教学成果显著。
就业生态:区域需求驱动职业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中泰跨境商贸、国际旅游、教育合作三大领域。依托百色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专业与泰国素攀府、春蓬府等地教育机构签订就业协议,形成“语言+产业”定向输送渠道。部分学生通过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进入泰国中小学任教,或在跨境电商企业担任双语运营专员,实现职业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