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储能技术成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常州大学依托其深厚的石油石化行业背景和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等平台,于2023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4T),致力于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服务长三角新能源产业为导向,聚焦抽水蓄能、电力系统等领域,构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特色培养体系,为能源革命输送高层次技术骨干。
专业定位与特色
常州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能源行业变革需求,以抽水蓄能为核心方向,融合机械、电气、材料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理论—设计—应用”全链条培养模式。其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 国家战略驱动:响应《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助力新能源产业升级;
- 区域产业对接:依托常州“新能源之都”产业集群,与领军企业共建储能共同体,强化实践能力;
- 学科交叉优势:整合动力工程、材料科学等ESI全球前1%学科资源,构建“储能+智能化”课程体系。
多维培养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设计覆盖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
- 核心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电力电子技术、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等,夯实专业基础;
- 实践环节:通过储能电站仿真实验、能源管理系统设计等项目,提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可通过华罗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二次选拔,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如“挑战杯”“互联网+”),拓展科研与产业视野。
资源支撑与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12名专任教师,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33.33%,博士学历教师占比91.67%,形成“学术+工程”双师型团队。实验条件方面,配备1500平方米专用实验实训室,涵盖水泵水轮机调节、储能自动化等高端设备,支撑创新研发。此外,学校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产学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与技术转化机会。
就业与深造前景
毕业生可在能源电力行业(如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及设计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系统运维等工作,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随着长三角地区储能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该专业人才在储能系统集成、能源管理等领域需求旺盛,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