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储能技术成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常州大学依托其深厚的石油石化行业背景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等平台,于2023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4T),致力于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服务长三角新能源产业为导向,聚焦抽水蓄能、电力系统等领域,构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特色培养体系,为能源革命输送高层次技术骨干。

常州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专业定位与特色

常州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能源行业变革需求,以抽水蓄能为核心方向,融合机械、电气、材料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理论—设计—应用”全链条培养模式。其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1. 国家战略驱动:响应《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助力新能源产业升级;
  2. 区域产业对接:依托常州“新能源之都”产业集群,与领军企业共建储能共同体,强化实践能力;
  3. 学科交叉优势:整合动力工程材料科学等ESI全球前1%学科资源,构建“储能+智能化”课程体系。

多维培养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设计覆盖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

  • 核心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电力电子技术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等,夯实专业基础;
  • 实践环节:通过储能电站仿真实验能源管理系统设计等项目,提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可通过华罗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二次选拔,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如“挑战杯”“互联网+”),拓展科研与产业视野。

资源支撑与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12名专任教师,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33.33%博士学历教师占比91.67%,形成“学术+工程”双师型团队。实验条件方面,配备1500平方米专用实验实训室,涵盖水泵水轮机调节储能自动化等高端设备,支撑创新研发。此外,学校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产学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技术转化机会。

就业与深造前景

毕业生可在能源电力行业(如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系统运维等工作,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随着长三角地区储能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该专业人才在储能系统集成能源管理等领域需求旺盛,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上一篇:常州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怎么样?
下一篇:沧州交通学院的交通运输专业怎么样?

热门推荐

常州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储能技术成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常州大学依托其深厚的石油石化行业背景和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等平台,于2023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4T),致力于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服务长三角新能源产业为导向,聚焦抽水蓄能、电力系统等领域,构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特色培养体系,为能源革命输送高层次技术骨
 常州大学 评论  4周前

常州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覆盖本硕博全学段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1982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办以来,历经四十年发展,形成了以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为特色方向的学科布局,2020年材料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前54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展现出强劲的学科实力。其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光伏材料、储能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通过国家级
 常州大学 评论  4周前

常州大学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怎么样?

常州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自2012年设立以来,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现已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以可再生能源转化和电化学储能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育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平台建设及产业服务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在培养体系方面,专业以"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
 常州大学 评论  4周前

临沂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临沂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2024年正式获批并开始招生。该专业聚焦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的高端人才,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通过整合能源动力、材料科学、电气工程等学科资源,其课程体系覆盖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工程等核心领域,并配备价值40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当前我国规划到2030年储能领域人才需求将突破300万,
 临沂大学 评论  4周前

重庆科技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重庆科技大学在储能领域的发展以材料与新能源学院为核心,依托高效氢能转化与新型储能材料团队,形成了涵盖本硕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该校虽未单独设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但通过储能技术(专业学位)的硕士培养项目,以及与材料工程、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具有产业导向的储能人才培养体系。其研究方向聚焦氢能转化、电化学储能和新能源材料三大领域,呼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尤其在电力系统
 重庆科技大学 评论  4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