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依托广西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该专业创立于1999年,拥有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全国前50。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1%,就业方向涵盖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部分学生进入比亚迪、中铝集团等龙头企业,升学至北京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国内外顶尖学府。
学科建设与培养体系
专业实施OBE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形成四大培养特色:
- 学科交叉架构:融合冶金工程、机械设计与计算机技术,开设《材料科学基础》等22门核心课程,配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产教协同:与25家龙头企业共建吨级材料中试基地,开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实践课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方向特色化:聚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新能源材料三大领域,学生可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 国际认证:课程对接欧盟材料工程标准,与柏林工业大学开展双学位项目
专业依托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主研发的高强铝合金压铸技术提升生产效率30%,教学成果连续两届获广西高等教育成果特等奖。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课程架构形成三维能力模型:
- 理论基础层:强化《材料力学性能》、《冶金原理》等学科基础课,配套国家级精品课程《木与人类文明》
- 技术融合层:
- 开发《3D打印技术》模块,掌握SLS选择性激光烧结与FDM熔融沉积建模
- 设置《智能材料设计》前沿课程,解析多尺度成型仿真模型与机器学习预测算法
- 实践创新层:在柳州汽车城完成1200+学时实训,参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研发
教学资源构建"四维支撑"体系:
- 金相实验室:配备蔡司光学显微镜与三坐标测量机
- 材料制备中心:拥有5吨级压铸机与真空感应熔炼炉
- 赛创融合机制:连续五年斩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师资力量与科研突破
专业配置"双师型"教学团队:
- 学术梯队:教授占比35%,含国家杰青1人、广西卓越学者3人
- 科研平台:
- 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 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构建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被东风汽车采用
- 技术转化:
- 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技术转让收益超500万元
-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三维发展路径:
- 新材料研发领域:50%任职材料工程师,掌握CAE仿真技术者起薪12-15万元/年
- 传统制造业:30%进入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精通热成型工艺者年薪18万元+
- 公职领域:10%考取南宁海关、广西科技厅等政府部门
职业竞争力要素:
- 证书体系:可考取注册化工工程师、材料热处理工程师
- 技术优势:熟悉AutoForm冲压仿真者薪资溢价25%
- 发展潜力:可向技术总监或智能制造咨询顾问晋升。
报考建议与能力储备
考生需具备三维素质基础:
- 学科基础:建议化学单科超85分,近年录取线稳居广西理科前15%
- 实践潜质:需通过金相制样测试(限时完成试样研磨与腐蚀)
- 创新意识:建议参与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
专业学习推荐进阶路径:
- 技能筑基:精研《金属材料学》,完成50+热处理工艺案例分析
- 科研突破:大二前参与《材料热处理学报》课题研究
- 国际认证:通过雅思6.0申请中德双学位项目
需特别注意《材料加工传输原理》课程涉及Navier-Stokes方程求解,建议提前强化流体力学基础。这种"工科筑基-数智赋能-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持续为战略新兴产业输送既懂材料特性、又擅工程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