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兼具旅游服务技能与民族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通过三年学制(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实习实践),构建了覆盖旅行社运营、景区管理、旅游营销等核心领域的课程体系,并与港中旅集团、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从理论学习到岗位实训的完整培养链条。以下将从课程设置、实践特色、就业方向及专业优势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课程体系:理论+技能的模块化设计
该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民族文化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电子商务等,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基本规律与政策框架。
- 专业技能课程聚焦实操能力培养,例如导游业务通过模拟导游训练提升讲解技巧,旅行社经营管理结合计调操作实务强化业务流程管理能力。
- 民族文化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亮点,开设民族歌舞、贵州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将苗侗文化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差异化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校企联动的“双元育人”模式
专业依托港中旅旅游学院和万达酒店产业学院,打造“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实践体系:
- 校内实训基地:建有8000余平方米的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和电商交易平台,涵盖景区沙盘模拟、酒店服务技能训练等场景。
- 企业合作项目:学生可进入港中旅旗下景区、万达酒店集团等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接触数字化运营系统与国际化服务标准。
- 竞赛驱动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旅游院校服务技能竞赛,近五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一等奖27项。
三、就业方向:多元岗位覆盖与区域服务定位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黔东南州及周边旅游经济圈,就业方向呈现“三支柱”结构:
- 传统旅游服务岗:包括旅行社计调、导游、景区讲解员等,占就业比重的45%。
- 管理运营岗: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专员、景区营销主管等,依托旅游企业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实现职业进阶。
- 新兴领域岗:结合旅游电子商务课程,部分毕业生进入在线旅游平台从事产品策划与数字化运营。
四、专业优势:资源整合与区域赋能
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两方面:
-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依托黔东南“全球生态文化保护圈”的地域优势,课程中嵌入非遗保护、民族节庆策划等内容,助力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项目。
- 校企协同创新: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设计,例如引入港中旅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使人才培养更贴近行业需求。据满意度调查显示,该专业综合评分3.8分,教学质量与就业服务获得学生认可。
从课程设计到就业出口,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理论奠基—技能强化—文化赋能—产业对接”的四维培养路径,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输送了大量兼具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怀的应用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