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构建了强弱电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4427.61平方米的实验室和1289.20万元的实验设备固定资产,通过通识教育平台与实践能力培养双轨并行的模式,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形成了覆盖电力系统、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特色课程群,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学习到工程应用的完整路径。目前专业在校生300余人,专任教师15人(含教授1人、副教授6人),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聚焦电气工程和智能控制两大方向。课程设置涵盖供配电与用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学科前沿内容,同时强化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特别注重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例如依托港口资源开展智慧调度研究和绿色港口建设,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 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过程控制系统等,强调软件与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的学科特色。
- 实验与实践:拥有电机与拖动实验室、供配电模拟实验室等40余个专业实验室,通过金工实习、电气生产实习等环节,训练学生操作示波器、焊接电路板等实用技能。
- 创新平台:与华为、腾讯云等企业建立合作,开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众创空间,支持学生参与RoboCup机器人大赛、蓝桥杯等高水平赛事,近三年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600余项。
三、实践与科研支撑
专业团队在生产计划优化调度和流程工业建模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教学过程中推行学业导师制,通过智能电网及装备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港口设备智能化改造等实际项目,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例如,针对流程工业的实时调度技术研究,已成功应用于大型生产企业。
四、就业与升学前景
-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国家电网、华电集团等企业,从事电力系统设计、工业自动化开发等工作,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 升学路径:30%以上学生考入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攻读硕士,部分进入山东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
- 行业认可:张雪峰评价该专业为“鲁东大学王牌专业”,2024年在浙江、辽宁等省录取分数线超本科线27-210分,反映出社会对专业实力的高度认可。
五、专业优势与评价
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其强弱电融合特色在省内外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达4.5分(满分5分),尤其在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上获得高度评价。此外,专业持续拓展新能源和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课程,为适应“双碳”战略下的行业变革储备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