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作为国家首批设立的交叉学科专业,紧密围绕"数据+模型+决策"的智慧平台构建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兼具技术实力与管理思维的"技管双强"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优势学科,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课程体系等创新模式,培养出能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领域从事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的毕业生。2023届毕业生中,既有任职于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也有在政府部门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优秀代表。
在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方面,该专业强调三大核心能力:
- 数据全链条处理能力:覆盖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可视化等全流程技术
- 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整合数学、统计学、管理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应用
- 智能决策支持能力:运用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技术构建决策模型专业特别设置双语授课的核心课程,采用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教材,并与欧美多所大学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其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特色,使毕业生兼具技术开发与战略管理的双重优势。
课程体系构建呈现"金字塔"结构:
- 基础层:数学分析、运筹学、Python程序设计
- 技术层: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文本分析与挖掘
- 应用层: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智能仓储与物流
- 拓展层:大数据治理、人工智能原理、商业智能系统特别设置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从数据建模到决策支持的全流程开发。例如2020级学生孔源博通过多模态融合智能演讲评分系统研究,在国家级竞赛中斩获3项大奖。
师资力量汇聚了包括张仰森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在内的学术领军者,形成"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双轨制培养。教师团队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国家级项目,开发的《人工智能教程》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尹春华教授带领的复杂系统研究团队,近年发表EI检索论文10余篇,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京东智能仓储系统优化。
专业建设特别注重实践平台搭建,形成"三位一体"培养架构:
- 校内平台:配备Hadoop集群、GPU算力服务器等价值千万的实验设备
- 企业基地:与新华网、网易等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开展真实项目研发
- 竞赛体系:设立覆盖数学建模、计算机设计等领域的竞赛培育机制2023届毕业生刘帅康在大语言模型训练框架研究中,以第一作者在《电子学报》发表论文,其成果直接应用于美团算法研发岗位。这种"以赛促学"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平均获得2.3项竞赛奖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