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学院英语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跨学科培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被评为中国顶尖应用型6星级专业(A+等级),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高级英语》,并与丹麦、马来西亚等多国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其课程设置覆盖语言技能训练、文学文化研究及跨领域实践模块,同时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和同声传译系统构建沉浸式语言环境,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专业聚焦涉外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人文素养提升+语言技能强化+行业知识融合的三维架构,培养能胜任传媒、商务、教育、法务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英语思维能力的塑造,借助智能评价系统追踪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语言能力达到专业八级水平。特别设立的"跨专业国际化实验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国际学分课程,与英国、加拿大等合作院校进行联合培养。
二、课程体系体现跨界融合
课程设置呈现基础夯实+模块拓展的双轨特征:
- 核心能力课程:英语语音、综合英语、报刊阅读构成语言基础模块,搭配语言学导论、英美文学等文化素养课程
- 方向选修模块:国际传媒(新闻采编实务)、国际商务(跨境电商运营)、涉外知识产权(法律英语)、小学教育(英语教学法)四大方向
- 实践创新课程:全球跨境电商资源中心实训、吉利领克企业实战项目贯穿教学全程
特别设置的第二外语课程(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与国际传播工作坊,强化学生的多语种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三、教学模式凸显三大创新
全场景语言训练系统
采用语音识别实验室+同传实训室+自主学习平台三位一体架构,每日进行影子训练法和交替传译模拟,实现语言能力的阶梯式提升。科学评价系统提供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跨学科知识整合机制
推行"外语+"培养模式,允许选修商学院、法学院等院系的20%学分课程,构建英语+传媒/商科/法律的复合知识结构。典型案例包括「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同步学习贸易实务与英语表达技巧。国际化培养通道
设置"3+1"双学位项目(国内3年+海外1年),与丹麦北丹麦大学学院等开展学分互认。近三年已有15%学生参与马来西亚研修项目,32%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海外事业部。
四、师资与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专业汇聚孔令翠教授(中国生态翻译研究会副主任)领衔的教学团队,80%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校企共建的"双导师制"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如全球跨境电商资源中心高管直接指导实务课程。近三年数据显示:
- 就业率稳居全校前三,主要流向新闻出版(28%)、外资企业(35%)、国际教育(22%)领域
- 平均起薪达6500元,涉外法务岗位薪资突破9000元
- 考研成功率22%,多名学生进入北外、上外等外语名校深造
通过"语言能力认证+职业资格考证+实习经历积累"的三证融合培养,毕业生在CATTI翻译资格证、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等考试中通过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种将语言技能与行业需求深度对接的培养模式,使吉利学院英语专业成为中西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