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珠海)专业依托百年学科积淀,形成了“基础研究+交叉应用”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肇始于2015年数学学院(珠海)成立,2020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双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年QS数学学科排名位列全球前200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依托珠海校区“新工科”建设定位,其教学资源聚焦计算数学与数据科学,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以下从学科实力、培养架构、科研创新、国际协作及职业前景五大维度展开解析。
学科实力与平台资源
学科建设凸显三大核心优势:
- 评估体系领先:数学学科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统计学软科排名全国前三
- 科研平台卓越:拥有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国首批13个之一)、与华为共建计算数学联合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4项,年均科研经费超2500万元
- 师资配置: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占比69%,具有海外博士学位者达50%,含国家杰青、海外优青等高端人才,形成“老中青”梯次衔接的团队结构
培养体系与课程创新
实施“基础-核心-前沿”三阶课程架构:
- 数学基础层:必修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16门核心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占比达42%
- 专业能力层:
-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处理技术等23门实务课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微分几何、代数拓扑等理论深化模块
- 交叉拓展层:
- 新增AI+数学微专业,开发医学影像处理、金融数学建模等跨学科课程
- 强基计划实施本博衔接培养,学生大二即可参与导师课题,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科研转化与技术创新
构建“理论突破-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创新链:
- 基础研究突破: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复几何等领域发表SCI论文430余篇,其中《数学年刊》等顶刊论文27篇
- 技术转化成果:
- 研发反问题与医学成像技术,应用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诊断
- 开发机器学习算法库,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服务华为云计算平台
- 重大项目支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在超算中心完成万亿级数据建模
国际化培养路径
全球协作形成三大特色:
- 师资国际化:69%教师具有哈佛、普林斯顿等顶尖机构访学经历,定期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 学位贯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学分互认,全英文课程占比35%
- 科研协作:参与天琴计划引力波探测项目,与MIT合作开发高精度数值算法
就业竞争力与行业影响
近五年数据显示:
- 整体就业率95%,深造率55%(含38%保研率),进入QS前50院校占比52%
- 职业分布聚焦四大领域:
- 科研教育:32%毕业生任职中科院数学所、中山大学等机构
- 信息技术:28%进入华为、腾讯,从事算法研发与数据建模
- 金融科技:25%入职高盛、中金公司,主导量化交易模型构建
- 工程应用:15%供职于南方电网、中广核,承担数值仿真与系统优化
- 薪资水平:掌握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框架者,起薪中位数18万元/年,五年内薪资涨幅达150%
该专业为兼具数理思维与工程能力的学子提供了顶尖发展平台,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持续引领行业变革。选择此专业不仅意味着掌握抽象代数、数值计算等硬核技能,更将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数学赋能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