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培养掌握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以“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为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融合智能装备设计、工业互联网、生产系统优化三大主线,依托智能制造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主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智能制造领域,就业涵盖智能装备开发、系统集成、生产管理等方向,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一、跨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
专业构建了机械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交叉的知识框架,以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为核心理论支撑,延伸至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系统、智能制造装备等前沿领域。通过机器人创新设计及制作实战等课程,学生可掌握ABB、KUKA等主流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并参与智能工厂校企合作项目,形成从理论到产业的完整认知链条。培养方案特别强调系统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例如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实战课程要求学生运用FlexSim等工具完成智能产线仿真优化。
二、模块化课程与实战导向
课程结构分为三个递进层次:
- 基础模块:夯实数理与工程基础,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PLC);
- 核心模块:聚焦智能技术应用,涵盖工业互联网基础、制造智能技术基础、机器视觉;
- 实战模块:通过数控加工实训、智能制造综合实训等环节,完成从单一技能到复杂系统集成的能力跃迁。
例如,在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中,学生需完成机械臂协同作业编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全流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区域产业对接的实践资源
专业依托机电工程学院的液压气压传动实验室、现代工程装备驱动与智能控制实验室,与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践教学突出“真设备、真项目、真场景”:
- 校内平台:拥有智能制造生产线仿真系统、数控加工中心,支持数字孪生技术验证;
- 校外合作:与区域龙头企业联合开发智能仓储、新能源装备产线优化等项目,学生可参与国家川藏铁路供电工程等重大专项的技术攻关。师资团队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近三年承担10余项横向课题,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四、升学就业的双向通道
毕业生可选择:
- 就业领域:智能装备研发(占35%)、工业互联网实施(25%)、生产管理(20%)、科研教育(10%);
- 重点企业:涵盖汽车制造(如比亚迪)、工业机器人集成商(如埃斯顿)、MES系统服务商(如西门子);
- 深造方向:可报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硕士专业,部分学生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智能制造优势院校。据2024年数据,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达8000元/月,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产线规划等岗位薪资增幅显著。
该专业通过“基础-核心-实战”三级课程链、产学研协同平台和区域产业集群对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为中国-东盟智能制造产业带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