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立足艺术与科学的交叉领域,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作为设计学院重点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通过“艺术文理兼收”的招生模式,着力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代码130503,学制四年,毕业生可获艺术学学士学位。其教学特色体现在“产教融合”模式中,通过校企合作与乡村实践项目,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参与乡村振兴墙绘活动。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强调设计思维与科学态度的融合。核心课程包含三大模块:
- 空间设计基础:如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注重功能性与美学平衡;
- 技术支撑课程:涵盖建筑制图与AutoCAD、3D Max等数字化工具,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
- 人文理论课程:包括中外工艺美术史、环境设计原理,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课程设计采用“理论-实训-项目”递进模式,例如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需完成从图纸到实体模型的完整流程。
二、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设计学院配备环境设计基础实训室与专业计算机实训室,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内模拟+校外实战”的实践体系。实践教学突出以下特点:
- 项目驱动式学习:例如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为陵川县杨幸河村设计乡村风貌,运用建筑风景速写技能完成29米墙绘;
- 跨专业协作: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专业联合开展公共创意设计,如在暖辿村红色文化墙绘中融合党建元素与地域特色;
- 科技赋能创作:利用投影描绘技术提升墙绘效率,体现智能化设计工具的应用。
三、就业方向与社会服务价值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建筑装饰、景观设计、房地产等领域,就业岗位涵盖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育等。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区域需求:
- 行业适配性:课程设置与人机工程学、环保工艺等前沿领域结合,例如在乡村振兴项目中探索生态景观设计;
- 社会责任感培育:通过参与脱贫攻坚示范村杨幸河村的墙绘实践,强化学生文化传承与社会创新意识;
- 产学研转化机制:学院推动文创成果市场转化,如暖辿村项目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视化设计产品。
该专业通过“艺术+技术+人文”三维培养模式,塑造了既能驾驭创新型设计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其教育成果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国家战略中持续释放价值。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