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自2017年招生以来,已成为该校重点建设的非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该专业依托吉林省东南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通过整合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实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文博事业发展。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课程设置分为四个选课模块: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及文化遗产学,并围绕地方特色开设高句丽史、东北抗联史等专题课程。核心课程包括:
- 文物学概论与博物馆学概论(理论奠基)
- 博物馆实务与文物保护管理(实践操作)
- 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跨文化视野)这些课程既强化了学科基础,又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地域特色与实践资源
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吉林省的高句丽文化研究优势,依托中国史学科(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A类)和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课程:
-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调研: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研究。
- 通化地区红色遗址遗迹调查:通过田野考察,深化对东北抗联历史的认识。此外,校内建有文博实训室和3个校内实践基地,校外与8家文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文物鉴定、展览策划等实务训练场景。
三、教学团队与科研支撑
专业教师团队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研究方向涵盖东北近代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领域,形成跨学科协作优势。科研方面,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实验室和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数据库,推动学术成果向教学转化。例如,实验室开发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虚拟仿真实验已获批省级金课,有效提升了教学互动性与创新性。
四、就业前景与社会需求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产业部门及文博教育机构,具体岗位包括:
- 文物鉴定与保护
- 博物馆展览策划
- 文化遗产管理专业通过“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模式,既满足地方对文博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例如,通化地区作为高句丽文化核心区,对具备本土历史认知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可深度参与区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五、学制与招生信息
该专业为四年制本科,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学费标准为4600元/年。招生面向全国,2023年在吉林省综合本科批计划招生2人,选考科目要求为历史/地理(二选一)。专业注重综合素质考察,建议考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