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扎根于艺术教育领域,形成了覆盖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音乐学院的学科优势,注重师德培育与艺术实践能力的双向塑造,通过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等核心课程构建理论框架,同时以舞蹈基础训练、剧目排练等实践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这种"理论奠基+实践深化"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山西省基础教育舞蹈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以培养"实践型舞蹈教育人才"为核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核心能力:
- 舞蹈理论分析能力:系统学习舞蹈形态学、舞蹈文献检索等课程,形成学术研究基础
- 表演与教学技能:通过芭蕾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等课程提升专业素养
- 创新实践能力:借助舞蹈编创、现代舞训练等课程激发创作潜能特别强调中小学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设置中学舞蹈学科教学论等特色课程,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阶段的舞蹈美育工作。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设置体现"史论+技法+教育"的三维结构:
- 史论基础模块
- 中国舞蹈史(重点解析山西民间舞蹈文化)
- 欧美芭蕾舞史(含《睡美人》等经典作品深度解读)
- 舞蹈心理学与舞蹈教育学交叉课程
- 专业技能模块
- 技术类: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即兴
- 编创类:舞蹈动作分析与排练、舞蹈作品结构
- 教育实践模块
- 中小学舞蹈创编(对接新课标要求)
- 舞蹈素质教育方法论(含奥尔夫教学法应用)课程体系既包含舞蹈写作教程等学术训练,也设置区域民族舞蹈等地域特色内容,形成差异化培养路径。
教学特色与创新
专业实施"课堂+舞台+社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 舞台实践机制:通过青年舞蹈团开展常态化排练,年均组织周末音乐会20余场
- 校企合作项目:与杭州千岛湖《水之灵》剧场建立实习基地,参与央视春晚等国家级演出
- 非遗传承实践:设置威风锣鼓、襄汾民歌等非遗课程,建设八路军合唱研究基地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平均积累3-5部完整剧目表演经验,80%以上参与过省级以上专业赛事。
学术研究与升学路径
专业为考研学生提供系统支持:
- 学术型硕士(130100艺术学)
- 初试科目:612艺术概论+830中外舞蹈史
- 研究领域:舞蹈历史与理论、山西民间舞蹈文化
- 专业型硕士(135300舞蹈)
- 考核重点:舞蹈理论与作品分析(含《蓝鸟双人舞》技术解析)
- 培养方向:舞蹈教育实践、舞台表演创新近三年考研升学率达35%,部分优秀学生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备考阶段特别开设舞蹈考研全程班,通过真题3D解析、答题模板训练等方法提升应试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