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美术学专业作为该校艺术学院的骨干学科,自2018年升格为本科以来,始终秉持“教育兴边”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艺术创作能力与教育实践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术平台,构建了涵盖绘画技法、民族艺术传承、教育理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校地合作与民族文化浸润的实践模式,形成服务边疆基础教育与地方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其46%的硕士学历教师团队和172.17万元教学设备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培养目标:扎根边疆的应用型美术教育人才
美术学专业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培养导向,聚焦三大核心能力:
- 系统艺术理论素养:通过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课程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 多元创作实践能力:设置中国画、油画、版画等12类工作室课程,强化技法训练
-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开设云南民族民间美术、非遗保护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对澜沧江流域民族艺术的挖掘能力特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专业要求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又能参与村容壁画创作等社会实践,近年已有百余人次作品入选省级展览。
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结构体现师范性与地域性的深度融合:
- 专业技能模块(占比45%)
- 基础技法:素描、色彩、雕塑
- 民族技艺:墙体彩绘实践、乡土材料创意
- 数字技术: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绘图软件运用
- 理论素养模块(占比30%)
- 艺术史论:中国美术通史、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
- 教育理论:美育概论、艺术课程标准分析
- 实践创新模块(占比25%)
- 田野考察:组织学生赴班洪抗英纪念馆等文化遗址调研
- 项目制学习: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澜沧江流域世居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建设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1+X”证书制度,近三年已有130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教学资源:双维度支撑体系
专业建设依托硬件设施与学术平台的双重保障:
- 硬件投入:拥有独立美术教学楼(5000㎡)及22个校外实训基地,配备陶艺工作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实践空间
- 学术资源:
- 图书馆藏艺术专业图书3.6万册,电子资源涵盖4649种专业文献
- 与中国音乐学院等机构建立专家互聘机制,聘请省内外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
-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2项,省级课题8项,形成以民族美术研究为特色的科研方向
社会服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专业积极探索“党建+美育”协同育人模式,近三年完成:
- 文化扶贫:组织师生为挂钩扶贫村创作壁画1200余平方米
- 公共艺术:参与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舞台设计,作品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 社区美育: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将简笔画教程等自编教材应用于乡村美育课堂此类实践不仅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更使82.3%毕业生选择在云南边疆地区就业,切实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通过课程创新、资源整合与社会服务的立体化建设,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已形成“民族性、师范性、应用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成为滇西地区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的突破,标志着该专业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上达到区域领先水平。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